首页>工作动态>阅读
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《思想道德与法治》第2次集体备课会
点击次数:120             上传部门: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         发布日期:2025-09-29

  9月29日,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《思想道德与法治》第二次集体备课会。集体备课会上,胡志成和胡俊两位老师围绕第一章“领悟人生真谛,把握人生方向”的核心框架,拆解“人生观内涵”“正确人生观树立”“创造有意义人生”三大板块的逻辑关联。指出教学重点需以“‘人为什么活着’‘怎样活着更有价值’”为核心问题贯穿教学,先通过“人生观与世界观、价值观的关系”筑牢理论基础,再以“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”为导向,最终落脚于“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”的实践路径。

  在教学形式创新上,为打破理论教学的抽象感,两位老师共同设计了多元教学活动。如针对“人生态度选择”,借鉴“十大人生选择题:我来选”课堂活动形式,通过讨论,让学生在思辨中厘清自身人生态度;在“自我认知与人生选择”部分,结合“工作太辛苦怎么办”“房价太高昂怎么办”等小测试,鼓励学生结合自身规划表达观点,教师再结合龙伟杰“4年训练超17000小时”的案例,阐释“从自身条件出发实现价值”的道理。 同时,针对“服务人民、奉献社会是否过时”的辨析题,教师们决定采用“案例+视频”的教学模式:先播放徐淙祥“50年研究粮食增产”、仲麟“到民勤种树”的相关视频,再引导学生结合田欣欣“创业传承非遗带动就业”、董桂林“‘蹭饭’助农”等案例展开讨论,让学生直观感受“服务人民”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,破除认知误区。

  此外,教师们还针对案例教学的细节达成共识:讲解徐淙祥案例时,突出“53本笔记”背后的坚守;分析田欣欣案例时,聚焦“非遗传承与青年就业”的双重价值;提及戍边青年、科研工作者等群体时,结合“有人替你负重前行”的共鸣点,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。参与教师纷纷表示,将把本次备课成果转化为课堂实践,用鲜活案例讲透人生道理,用互动讨论激活学生思考,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在认清人生方向的基础上,努力创造有价值、有意义的人生,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。

图片4.png

前一记录:
后一记录: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《劳动教育》集体备课会